长久以来,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教育到底是什么?
有人说,教育是用来培养人才的。
这话没毛病,有毛病的是这个“人才”。
以前,很久以前的教育现状: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,就要好好读书。
那时候的自己,包括周围的同学,朋友,都在遵循着这种认知。
而今天,我想推翻它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教育已经很少能培养出对社会做出大贡献的人才了。
教育培养到最后,留下来的都是那些对社会做出小贡献的人。
也就是社会的一砖一瓦,国家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。
有时候,抑郁到这个世界没了自己照样运转,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可有可无。
半生蹉跎,没有对社会做出过任何贡献。
心里有愧啊,寝食难安倒不至于,至多郁郁寡欢罢了。
教育是在培养人才,但是中途掉队的你敢说他不是人才?
最早知道辍学这个词还是源于微软总裁。
后来听说他回母校,并不受学生待见,心理纠结的自己也就断了辍学的想法。
那时候,很多同学或被开除,或提前辍学回家,或去外地打工。
如今看来,多数人嘴里时常念叨的那句——不上学就完了,这辈子就毁了。
已经很少能听见了。
或许正是如此这般异常的场景,让我陷入深思。
教育到底是什么?答案已经不重要。
有人说既然改变不了环境,就试着接受它。
对不起,我想选择改变环境,不然我怕自己会抑郁而死。
任何教育的前提形式都是教育在选择受教育者,而不是你在选择教育。
回顾历史,有个词很新鲜,叫作“帝师”。
也就是古时候皇帝的老师。
那么试想一下,大臣的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老师吧。
商人呢?员外呢?乡绅呢?应该都一样吧。
这里还有个问题,无论是帝师还是其他老师,教的是什么?
人常言:天地君亲师。
这里的师首先要教的肯定是道德涵养,
其次才是自选文章,毕竟文章千古事。
听说,《资治通鉴》是皇帝的课本,也不知道写的啥。
古代的教育,是学生先选择老师,老师再选择学生。
今天的教育,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天下适龄儿童都可入学。
既然有容乃大,那么教育内容就不能局限于少数人的指定。
教育要与时俱进,更要有容乃大,就应该开创一条通天大道。
首先,对那些各省市的头名进行人物专访:
必须回答的问题包含对教育的看法和建议,
比如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想学的课本上没有的某样知识;
比如要求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以后的运用前景详加说明。
其次,对那些排名倒数十名以内的孩子进行专访:
问问他们的意见和看法,我们要尊重和理解排斥教育体系的人的看法。
并把这种看法和理解放在心上,看看是否能帮助我们完善教育。
改革教育本身要尊重的是学生,而不是远离学生的那些人。
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,就培养怎样的人才。
泯灭的人才不叫人才,只能叫被淘汰者。
奇怪的是,斩获科技大奖或者创新大奖的高端人才,
很多都不是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。
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这一点,即使知道了也不会多说。
或者说,把那些自学成才的学生冠名于自己所在的学校,
长此以往,学生自学成才的优秀成绩就会归功于老师身上,学校身上。
这一点真相或许只有孩子和父母最清楚吧,毕竟有好处费。
天才多数情况下都属于自学成才
这一点适用于全世界,因为天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。
针对性的选择去学习这种知识,这对于个人精力来说物尽其用。
个人精力毕竟有限,全才很少,那属于绝顶天才。
自认为自己是天才的人很多很多,
天才互相对比以后还认为自己是天才的天才更多。
这是什么原因?
我想更多的是在天才的认知范围没有高低对错。
有人说傲慢与偏见是杀死天才的凶手。
那么,谦逊和礼貌就属于命运的救赎。
近来,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文章都在披露教育的本质。
于我看来,完全没有那个必要。
浊者自浊,清者自清。
需要学习什么,去学就是了,关他人何事。
教育需要改革——这是大方向,更是大趋势,等着看就是了。
在此之前,自己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,学就是了!
至于什么是需要的知识,那就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