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互联网+教育”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

“互联网+教育”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一种体现,是教育创新的一种体现,是教育工作者最大限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教育效率,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体现。在“互联网+教育”大环境下,加强学校信息化管理,创新教育教学改革,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,增强教改探索的自觉,有利于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
一、强化底层设计,推进技术管理

为了促进“互联网+教育”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,提升网络教育资源服务效益,推进教育云平台管理和应用,学校制定了“互联网+教育”实施方案,落实管理保障机制。

(一)注重组织领导。学校成立 “互联网+教育”信息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,由校长主管,教务处主抓,信息管理员专人负责,统筹协调,分工明确,责任到位,共同推动管理工作的层层落实。

(二)明确责任分工。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,确定信息化管理员、网管员、设备维护员等,教务主任兼职中心主任,做到管理机构职责分明、分工具体、责任到人。

(二)健全管理制度。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、领用借还、报损报废等制度,制定教育云平台“十个一”行动计划,制定云校家评价及奖励机制。有效的管理机制,使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管理使用有章可循,有据可依,科学规范。

二、强化管理服务,推进应用指导

学校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教育”背景下教育云平台、教学助手、在线课堂等普及应用活动,学校从多个层面进行服务管理和推广应用。

(一)培训指导。通过外出学习培训,提升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,借助“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”、“国粒教育平台”中的教育教学管理软件,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,提升管理效能。通过校本培训,提高教师信息素养,增强教师的信息化运用意识,推动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改进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转变。

(二)网络研修。网络研修是推进学校“互联网+教育”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。

一是教师通过宁夏教育云平台、国粒教育平台等,拓宽了教学教研的新视野,与学者专家互动交流,进行教学问题探讨,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。

二是借助 “教学助手”、“国粒平台”,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了教师彼此之间相互学习、相互交流,实现了教学方法共研,教学内容互商,教学问题共议,教学资源共享。

三是全员参与区级网络课程社区“学科联盟”,积极参加学科教学研修活动。同时,学校积极创建校级“学科联盟”社区,为学科教师搭建线上学习、交流、研讨的平台。

(三)课堂教学。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,借助“互联网+教育”平台,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

一是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借助教育云平台“教学助手”,充分发挥其便捷、实用等多种功能及特点,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。

二是学校确定的种子教师启用“国粒资源”平台,并对资源进行优化修改,即时进行教学反思,确保课堂教学质量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
三是开展裕民小学“互联网+学科核心素养”青年教师教师展示课、竞赛课活动,推动教学助手的实际运用。四是积极与联盟学校开展同步“互动课堂”、“专递课堂”等,实现在线集体备课、同步上课,共享优质教学资源,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、最大化、最强化。

(四)资源积累。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建设系统,学校教师通过宁夏教育云平台的教学助手、国粒教育平台的备课助手等实现了远程资源、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全面共享。

三、强化过程管理,推进平台建设

(一)推进硬件配备与建设。

一是先期建设录播室、“互动课堂”设备,提升校区网络带宽到千兆,达到“双师课堂”使用要求,解决教学区无线网与交互式电子白板不同网问题。

二是规划学校智慧教室和创客教室,配备专用平板电脑第一批次40台,为开设“STEAM”课程和机器人教学课程奠定基础。

三是筹建“数字化图书馆”,积极与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联系,进行学校门户网站后台的升级,以适应学校智能化发展需要。

(二)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。学校强化对全体教师“人工智能”暨“互联网+教育”普及性培训,全校上下形成共识。

一是加强“人工智能”暨“互联网+教育”培训,强化常态课“教学助手”运用,切实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,由信息中心管理员定期统计考核,助推教师全员使用率和运用水平。

二是由学校 “信息化管理中心”专业教师,及时解决实际操作运行和技术指导等问题。

三是配备有一定专业水平的“人工智能”专业人才,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化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指导工作。

(三)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与管理。

一是加强“云校家”平台建设,实现教师全员、学生全员注册“云校家”平台,确保了教师、学生注册率达到100%,使用率100%。

二是强化“云校家”平台管理与使用。学校通过“云校家”平台实行网络化管理与应用,逐步推进教学助手、家校沟通、校园办公以及课程社区、悦读会等平台软件的使用,使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迈向了新台阶。

四、强化质量效能,注重成果应用

(一)“互联网+教育”助推学校管理信息化。学校对校园基础环境建设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规划与建设。学校办公区域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,学校智能录播室、校园安全网络监控室、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基础环境建设,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提供了强力的硬件保障。

同时,学校逐步在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系统和相关管理平台,如:学生学籍管理系统、学校财务管理系统、教师业务管理系统、校园网站、学校公众号等,这些都将促使学校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走的更稳、走得更远。

(二)“互联网+教育”助推学校资源利用便捷化。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和管理平台,使各项管理呈现适时、公平、透明等特性。学校通过“云校家”管理平台、学校QQ群等平台及时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、各种通知、各种表彰、优秀论文、优秀案例上传,让全校教师能及时掌握学校动态、制度和要求,也让学校在了解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,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。

(三)“互联网+教育”助推学校信息化教学常态化。教育教学改革,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,提高了课堂效率。学校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实践操作,充分利用多种软件,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,上好高质量的信息化手段辅助下的教学常态课、优质课。

  “互联网+教育”不断推进教育创新,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。在互联网+教育”信息化发展的高速路上,我们将紧跟时代的步伐,在探索与实践中固本培元、立本求新、追求卓越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